困惑:源自师生沟通交流的障碍
几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校长给我打电话,着急地大喊:“周教授,你赶紧来啊!我们学校一个高二的男生站在七楼楼顶上要跳楼!我们已经做了他半小时的工作了,他的爹妈也跪在楼下求他不要跳。现在他说他要见你!你快来啊!”
听到这样的电话,我内心感到非常焦虑和紧张,但我还是平静地跟校长说,“你不用担心,因为他还想和我说话,他不会马上跳的。等会儿我上车了,你一定再给我打电话,把我们的通话让他听到,让他知道我真的来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还想和什么人沟通交流,或者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是他可以信赖的、可以说话的,那他就不会马上去走绝路。这个学生之所以要找我,是因为高一时,我曾给他们开过一个讲座。后来,我们还有一段时间的电子邮件交往。
当我赶到现场,爬上楼顶的时候,这个学生的身心都已经很虚弱了,几乎站不稳了。我用温暖的声音对他说:“我知道你遇到了非常痛苦的事情,你觉得走投无路了,所以你要选择自杀的绝路。但是,你又想告诉我,你的遭遇和你的内心世界,所以你要见我。现在我来了,你愿意和我说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道路吗?”
这个学生沉默了一会,轻声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爱我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在这里,让我们先停顿一下。
如果你就在现场,面对这个学生,你会如何应答这个孩子的这句话呢?
我曾询问过其他教师,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回答:
孩子,你爱你自己吗?
孩子,世界上怎么可能大家都爱你啊?
孩子,我很爱你啊!你看我都赶过来了啊!
孩子,你的父母很爱你啊!你看他们都跪在地上求你不要这样做了。
孩子,你连自己都不爱,谁还会爱你啊?
孩子,你和我说说到底谁不爱你了?
孩子,你还年轻,生命是多么美好,你又何必去走绝路啊?
……
对于上面的这些回答,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些回答都是从哪些角度、从哪些角色位置来回答的?
韩愈在《师说》里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千百年来,教师都是按照这样的认识从事教育。仔细思考上面的这些回答,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回答有传道的、有授业的、有解惑的。客观地说,上面这些回答都不错,都是从救人的角度、从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但同时,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回答都没有能走进这个孩子的心里,因为作为高中学生来说,这些基本的生活道理他们都懂。
这就是师生交往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道理学生都懂,但是他们就是不按照道理去做,他们有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和他们之间有隔阂,师生交往之间存在障碍。
同理心:拓开师生交往的渠道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沟通交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每个学生也都期望能和教师沟通交往。但在每天的学校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障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年龄越大越不愿意和教师沟通,越不愿意说出心里话。教师也感觉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总是有一些隔阂,总感觉到我们做教师的往往是“好心不得好报”。
那有没有一些有效的、可操作的办法来改变这样的现象,清除这些沟通交往的障碍呢?回答是肯定的。
但在寻求师生之间有效沟通交往的方法之前,我们至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与学生的沟通交往方式。
首先,我们会听吗?我们会从学生的角度,从一个青少年的角度,去吸收、接纳他们话语中的有效信息吗?我们能正确解读他们想表达的观点吗?
当这位学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爱我了”,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他在向我们表达什么?他仅仅是想得到“他人的爱”吗?或者说,他仅仅是“缺少爱”吗?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会使教师形成一种职业性的思维习惯,那就是“我说的都是正确的”。在和学生沟通交往中,我们首先需要防止 “自以为是”的态度和灌输式的沟通交流方法。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沟通交流,那通常的情况就一定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其次,我们会表达吗?任何表达方式都能起到教育作用,但表达不是教育。在人与人的沟通交往中,表达首先应该是呼应,是引导,是心灵的碰撞。作为教师,更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听锣听声,听话听音。作为教师,尤其是有了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之后,我们常常会在学生还没有完全表达完之前,就打断学生的表述:或者,我们在没有弄清楚学生的确切问题之前,在没有弄清楚学生的真正困惑之前,就让自己马上进入“教育者”的角色,就急于施展自己的“传道受业解惑”能力。这些都是主观上造成的师生沟通交流的障碍。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要耐心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说出他们的心里话,说出他们对问题的感受、认知和体验。
在这样思考的基础上,师生交往中,我们需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技巧,那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英语单词是“empathy”,也译成“同感”、“共感”、“共情”、“移情”等。我倾向于使用“同理心”,首先是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和认知,理解和体验他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和认知,这是与他人沟通交往时的基本前提。其次,这种理解和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过程,对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心态、一种感觉,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一种修养。同理心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知和体验他人所感知和体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他自己。每个人对不同的事情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感觉和体验;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认知、感觉和体验。所以,我们需要努力站在学生的位置和角度去看世界、去体验世界、去认知和体验学生对自身的看法和感觉。
二是能知道和理解他人为什么这样感知和体验。这是一个比较难做到的层次,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年龄的学生,他们对同样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表达同样的感觉,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往往又是不相同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多地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更主动地了解他们对不同事情的不同看法,以及产生这些看法的主要原因。
三是能把自己对他人的感知和体验传达给对方。这种传达包括语言的表达、语音和语调的运用、表情的展示、肢体语言的使用、行为动作的控制等。如果只是一句“我理解你!我很理解你!”别人怎么会知道你理解了他什么?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表达的技巧,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程度,随时调整自己表达的语言、表现的情绪、使用的动作等。
这里还需要强调两点。首先,“同理”他人不是“同情”他人。“同情”通常和“可怜”、“怜悯”等词汇相通,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情和态度。其次,“同理”他人不是“赞同”他人。“同理”他人是用一种“我维护你说话的权力,我努力理解你说话的内容,但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态度沟通交往。
知识:提高师生交往水平的基石
现在回到前面的这个案例,面对这个站在楼顶要跳楼自杀的高二男孩子的痛苦表述,我们如何表达“同理心”呢?
听到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爱我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之后,我把声音变得很温暖、很关切、很深沉,缓缓地说:“哦,孩子,你想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也不爱你了。所以,你心里感到很孤独、很难过;很无助、很害怕。所以,你要选择走这条绝路,是吧。”注意,这里的“是吧”不是疑问句,不能用升调,而要用降调。
我这句话一说,那男孩子的泪水就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但是,到这时为止,这个男孩子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依然不能确切地知道。现在他哭了,他的心扉打开了,他感到有知音了,他有了温暖感,有了安全感。这就是“同理心”在沟通交流中能起到的作用。
在“同理”这个学生时,如果我们对人的认知方法、对人的情感发展和变化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就可以感受到这个男孩子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爱我了”的表述后面一定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原因。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充分表现出“同理心”,打破人与人沟通交流之间的隔阂后,才能进一步去了解的。只有确认了他的心理认知错位的原因后,我们才可能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实际帮助。
由于有了温暖感和安全感,这个男孩子的情绪开始慢慢稳定下来之后,开始断断续续地叙述所遇到的麻烦。
原来,这个男孩子在谈恋爱,学习成绩迅速下降。令他难以忍受的是,他与那位女同学共同写的“爱情日记”被自己的父亲发现了。他父亲是一位政府公务人员,看到孩子“不务正业”,非常气愤。于是对他说:“你必须和那女孩子断绝关系!如果你这次期中考试再考不好,你不要回家!你给我滚出去!”这男孩子感到,父亲的爱没有了。
更令他痛苦的是,他的父母还带着他去了那个女孩子的家!那女孩子的父亲是个体经商者,男孩子的父母感到两家人是“门不当户不对”。两家父母为了孩子们的恋爱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女孩子的父亲对这男孩子的父母说:“你们滚出去,我们家和你们家一刀两断!”男孩子感到,女孩子家庭的爱也没有了。
尽管这样,他和那女孩子还是继续保持着联系。可是,这次考试确实没有考好,他感到无颜面对老师和父母,于是他打算离家出走。出走之前,他给女孩打电话,想要女孩和他一起出走,女孩拒绝了。他要求见最后一面,女孩说,“既然都这样了,我们还是算了吧。”就是这样的一句话,让他的心彻底冷了,让他感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爱我了”。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所爱的人或事,可以是亲人、情人、朋友、师长、偶像;可以是事业、信仰、兴趣、爱好、嗜好。只要这些支撑人情感的链条不完全断裂或缺失,人就会坚强地生活下去,再艰苦、再困难、再孤单,人也不会被击垮。但对于这个男孩子来说,面对所发生的一切,他感到他所爱的人几乎都抛弃了他,他感到他的情感支撑链条彻底断裂了、崩溃了,所以他要选择自杀的道路。
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人的成长规律、情感诉求、心理变化,因为我们是教师。
由此,我想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努力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学习心理学的理念和技巧、不断了解人的发展和成长的客观规律。学校的所有教育,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必须首先建立在广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基础之上。
素质:促进师生沟通交往、共同成长的目标
再回到前面的例子。
这个学生告诉我,他本来并没有打算跳楼的想法,他只是想在出走之前最后看一眼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乡。当他爬上楼顶的时候,他突然有个无法控制的冲动,特别想站到楼顶的围墙上。可是他刚站上去,就被从楼下路过的学校教导主任看到了。教导主任大喊“有人要跳楼!”,结果引来了一大批的学生和老师。这男孩子告诉我,这时他感到“下来不是人,不下来也不是人。”僵持到最后,他突然想到了我,于是才有了文章开始的情景。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觉到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不懂道理,不懂尊重别人”,常常会感到他们“自说自话、不理睬别人”。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长者,我们不得不思考,孩子们身上出现种种“毛病”和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和我们与他们的沟通交往方法有什么关系?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学生吗?我们是他们的老师,在与学生、与孩子们的沟通交往中,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我们自己。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往中,需要学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