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处
政教处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处室部门 > 办公室 >

与“问题”学生谈话的艺术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18日

  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和学校德育工作者,与“问题”学生谈话,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如何让谈话达到预期的效果,使谈话更具人文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作用,这是一门很值得探究的学问。俗话说得好:一句话可以使人跳,一句话同样可以使人笑。谈话艺术对于一个教育工作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谈话艺术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和起码素养。本人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谈几点与“问题”学生谈话的体会。 
  一、聆听,全面了解把握“问题”学生的问题 
  面对出了问题的学生,教育者要有冷静的头脑,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要富有爱心和耐心,要有“治病救人”的良好师德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要“对症下药”地施教。我以为聆听是达到有效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聆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病因”、“病状”和“病史”。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些老师一听学生出问题,尤其是常出问题的学生出了差错,常常表现得不冷静、不理性,不由学生分辨,训斥甚至体罚学生。这种做法,给了学生一个这样的感觉:一犯了错误就要挨批受训。至于为什么会犯错误?怎样改正错误?从所犯的错误中要汲取什么教训?对于这些有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事情自然也就不去想那么多了。如果不给学生申述的机会,还可能会制造“冤假错案”,让学生“蒙冤受屈”。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也曾错怪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偷吃刚煮好的白米饭,“圣人”也有“迷惑”的时候,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的老师,就更难免有听错、看错、断错的时候了。聆听学生的申述就可以减少我们工作中的主观臆断;聆听学生的申述才能充分地知晓“病情”,才能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聆听学生的申述,是教育者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和权利的具体体现,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的最好阐释。有一次,一位高二的学生在卫生间“吸烟”,被值勤的老师“人赃俱获”地送进了德育处。那位同学满脸愧疚低头不语,看样子是作好了挨批的准备。我先让他坐下,而后让他说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吸烟的?为什么要吸烟?吸烟的感受怎样?他仍低着头沉默无语。“男子汉大丈夫,有错就改,有什么好犹豫的?!”也许是我的话激起了他的勇气,也许是我平和的态度起了作用。他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我:烟不是他的,他也从来不吸烟,烟是同学寄放在他那儿的。经过调查,事情真的像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他怕得罪人,出于同学的情份,就“好心”办起了坏事,帮人藏烟,并作好了代人受过的准备。教师学会聆听,给学生一个申述的机会,不仅可以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对学生本人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吸烟事件真相大白,学校对有关的学生进行了严肃的教育和惩戒,有效地预防了吸烟在学生中间的蔓延。回想一下?熏如果我们的教育者在与问题学生谈话时,不是耐心地启发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而是疾言厉色地斥责他们,教育效果恐怕就会大打折扣。  
  二、析理,帮助学生提高对问题的认识 
  我们虽然常说教无定法,但在具体实施教育时,教育还是有一定的法则可循的。尤其是教育者自身的素质、经验的积累、教育理念正确与否,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和巨大的影响。析理,就是把学生认识不清或存在认识偏差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解释,让学生明辨是非,知晓事理?熏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析理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为了提高治疗的效果,让患者配合治疗,认真向病人说明得病的原因以及怎样预防。医生的“聊病制”深受患者的欢迎,因为它不仅治好了病,而且还使病人懂得了怎样预防疾病,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据老师反映,有一对高一的男女学生,他们晚自习后总喜欢走在一起,说说笑笑地回宿舍,有明显的交往过密的苗头,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开学还不到两个月,事情发展得就这么快?我打算找这两个同学谈一次话,当我执勤时,恰好看见了他们漫步在灯光不是那么明亮的林荫道上,不期而遇的教育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我把他俩请进了办公室。他们告诉我,他俩是同班同桌的学生,他们什么也没有做,只是彼此有一点好感,觉得放学后走在一起,散散步、聊聊天很愉快,别的什么事情也没有。他们心地坦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带来不良影响。我也觉得他们是天真无邪的,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两情相悦,你要说他们是在“谈情说爱”,的确还没到那程度,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也许真会变得很严重。于是我把男女同学应如何相处,学校对男女同学交往要注意的事项向他们作了说明,且用男女同学因交往过密,把握不好感情的分寸,酿成荒废学业的例子来教育和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我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多的指责和批评,而是善意地提醒和引导,他们也愉快地接受了我的规劝。此后,林荫道上再也没看见过他们在一起的身影。该班的班主任对我说,经过你的谈话,他们主动要求调换了座位,再也没有过密的交往,恢复了正常的同学关系。  
  三、期待,相信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育者一定要明确,受教育者始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效果的最终实现,是受教育者自身努力的结果。就像游泳教练与学游泳者,教练再高明,方法再科学,但最后能不能学会游泳,归根到底决定因素不在教练,而在于学游泳者。同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激励、帮助、引导和唤醒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还是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努力”、“顿悟”和“觉醒”。所以说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的“过度教育”不仅有越俎代庖之嫌,严重的还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效应,尊重和信任才是学生成长的阳光。对于“问题”学生,老师要同情他的不幸,理解他的难处,要想方设法为他的成长做点什么。对于学生的问题,不可以操之过急,要有耐心,尤其是对那些问题较多、积重难返的学生,更要有“偏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对他们不失去信心。期待,是成功的“内燃机”和助推器。期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的约会,是教育者的睿智和良好企盼。在教育史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相信学生,对犯有严重错误的学生委以重任,寄予期待,最终实现了教育者的愿望,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对于“问题”学生,我们做老师的不要从情感上排斥他们,要给“问题”学生创设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尊重和信任他们,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给他们一些笑脸,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多给他们一些鼓励: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唤醒他们内心沉睡的“巨人”,激发他们的潜能,点燃他们心中积极向上的“灯”,让它照耀自己前行的路。对待问题学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情怀,要有“不信东风唤不回”的信念。期待,耐心地期待,在期待中会产生“爱因斯坦”,在期待中“象牙姑娘”会变成美丽的少女,真挚的爱和充满期待会出现教育的奇迹,满园春色会在期待中来临。  
  四、批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我以为批评也是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的方法之一。但在使用批评这一方法时,要讲究艺术,考虑到学生对批评的可接受性,正如先人所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应使其可从。”要做到既解决问题,又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保护,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在批评学生时应当充分顾及学生的感受。首先,对批评的事情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也不缩小,要恰如其分。因为事实是最有力的说话根据,如果事实不清,或感情用事,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可接受性方面把握批评的分量。假若我是学生,犯了这样的错误,希望老师怎样对待自己。站在“问题”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从帮助人、教育人的善意出发,并且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批评是为了他好,要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第三,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处理学生问题要出以公心,不能因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其他因素而有失公正、公平。最后,要对事不对人。学生有问题,应当加以教育,严格要求,决不姑息。但在批评教育时,要谨慎小心,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出发,巧用教育艺术,经过精心加工和包装,把难咽的苦药化作“甜药”,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要从“心”开始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不妨从礼仪教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