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十七大报告系列解读之一:富民之策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04日

■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是一次高举旗帜、解放思想的大会。十七大报告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命题,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兴奋点。在全国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日子里,新华时政将选择其中部分新观点,结合党代表、专家学者的热议、点评,以及各方面的解读文章,陆续进行解读,敬请持续关注!今天我们推出第一篇。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以遏制贫富差距……这些关乎百姓直接利益的问题,不仅表明了党中央对分配制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更反映了党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关注,体现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倾斜和关心。

■解读: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以遏制贫富差距

  正在举行的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党内外专家指出,中共这一理念变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此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党代会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令人不安的贫富差距。”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

  他说,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林毅夫说。

  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吴忠民指出,中共对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的强调,意味着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不用光等着政府救济。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虽然各方专家测算的数据有差异,但中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上并无争议。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百余地厅级官员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回答“当前我国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哪些问题”时,“居民收入差距”成首选;在回答“我国当前必须注意的主要风险”时,“贫富悬殊”居榜首。

  “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重视初次分配的公正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吴忠民说。

  他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为打破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必要的。但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过分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结果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初次分配领域如果不重视公正问题会增大再分配的难度,从而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吴忠民说。

  林毅夫指出,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的发展停滞现象即“拉美陷阱”,与收入分配不当有很大关系。那些国家在初次分配丧失效率和公平而出现大量贫困和失业人群时,政府为了获取选民支持,出台许多超出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进行二次分配,结果造成很高的财政赤字,出现频仍的财政和金融危机。

  200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林毅夫认为,要在生产过程的初次分配中就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主要途径就是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

  他说,中国当前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相对多、相对便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就可以多创造就业机会,让更多低收入者分享改革成果。而且,这样可以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随着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升级,低收入者拥有的劳动力会变得越来越值钱。

  十七大报告还提出,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吴忠民评论说,这些年中国消费需求总是上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低收入者比例太大,他们的消费能力不足。

  “在收入分配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他说。

■代表热议:

  十七大代表、财政部副部长 王军:今后,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大财政投入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倾斜过程中,将更多关注困难群体;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将加强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党代会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令人不安的贫富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易宪容: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繁荣了,但是个人的工资收入水平、劳动力要素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获得的收入分配比例始终不高。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表明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已经摆上中央重要议事日程。

  北京大学教授 刘伟: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供给充裕的人口大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尽管有相当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通过再分配途径获取的,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方面是确保在初次分配途径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能够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再分配途径劳动报酬的协调上升,从而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财产性收入 让百姓钱包更丰盈--关注“财产性收入” 

  今年10月10日,当国家统计局为党的十七大特别推出的发展回顾系列报告提到“财产性收入”时,不少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天之后,当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时,许多人才忽然意识到,一个有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出现了。这时回过头来再看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其中有关“财产性收入”的表述简直令人喜出望外:在城镇居民各项收入中,财产性收入高速增长。2006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4元,比2002年增长了139.2%。

  专家告诉我们,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如今,国家从政策层面关注这项“财产性收入”,意义在哪里?

  其一,让群众拥有资本收入对于当下中国发展的重要主题――和谐社会有着特别的意义。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贫富分化是一只拦路虎。如果贫富分化严重到一定程度,贫穷的群体改变生活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如果他们只是通过简单的劳动,而不能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其他方式,那么他们可能会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且,如果通过劳动所得的收入不能转化为资本并升值,那么他们与投资人相比,财富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使国民在物质生活上逐步接近理想的状态,从而让他们在物质享受上得到更多的幸福感。这不仅需要促进国家社会总财富的增加,更要促使百姓在相互的对比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国家看重居民投资事务,创造条件让百姓参与到经济发展当中,让百姓成为各项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让他们除了劳动报酬以外,还有机会得到经济事务总成果的分享,无疑是遏制贫富分化的途径之一。

  其二,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提出的这个“创造条件”,涵盖了多方面的重要内容。有专家指出,这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证收入可以转化为财产,同时规定通过财产获得收入,只要正当,就应该得到保护。其次,国家要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包括市场的公平交易机制、抗风险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等;此外,完善相关市场的监管也是应当创造的重要条件,对投资者进行相应的风险教育,也是“创造条件”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国家势必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让老百姓能够安全、放心、明白地拥有财产和赚取财产性收入。可以想象,随着国家在各个投资领域都努力创造条件,让百姓更方便地介入,那将是一个多赢的结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会从中受益。

  其三,从总体上看,鼓励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路,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可谓一脉相承。而在整个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上,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也有明显的意义。当人们普遍都有一定的财产性收入时,也意味着整个经济的消费结构处于比较合理的阶段。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拉动经济增长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内需,而中等收入阶层的存在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相反,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国家人均GDP的增长主要反映在高收入者收入的增加上,要拉动消费谈何容易?要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又谈何容易?可见,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也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代表热议:

  十七大代表、中国证监会主席 尚福林:这个新提法,引起了我很大兴趣。财产性收入必然会涉及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等,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我们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共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十七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报告的这个新说法,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 报告的这一提法,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

■专家点评: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住户处处长 陈小龙: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几年增速非常快。预计2007年的增速会更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

以民富促国强,以国强保民富--强国之本在富民

  ■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

  富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就是富裕。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对我国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分配体制的重大补充和完善。尽管这里所说的按贡献是指对财富创造的贡献而不是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但是,这些举措说明了我们党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标志着我们党收入分配理论的升华和更趋成熟,并预示着我国分配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正在加快推进。

  ■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民富”的保障

  报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说明中央充分意识到当前国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平衡,力图改变以低廉的劳动价格换取经济高增长的状况。

  ■在报告精神的引领下,今后的重心将更多地向“民富”倾斜

  可以预见,在报告精神的引领下,今后的重心将更多地向“民富”倾斜,以民富促国强,以国强保民富;而民富的实现路径,则是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全民的共同富裕。

详细内容请参考: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0/31/content_6975562.htm

上一篇:60名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下):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下一篇:十七大报告系列解读之二:保民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