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卢展工
一名普通工人,历时30余年,倾其50万元家财,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民办公益性青少年教育基地――“益青园”。70岁的河南人张荒途百折不挠,尝尽艰辛的公益历程,为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三平”精神,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心愿没圆 气病老人
12月24日,70岁的张荒途坐在自己破旧的瓦房里,裹着军大衣,指着红纸糊成的捐赠箱说:“我身体一直很好,却连着打了三天吊针。得的是心病,要是有人给益青园捐一笔款,病马上就会好!”
张荒途是益青园的主人。30多年前,他的瓦房是上蔡县党店镇最好的房子。如今,周围农民的楼房林立,自己的瓦房却破旧不堪。“我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这些年的钱全投进了益青园。”张荒途说,他未来的计划是将益青园对面扔满垃圾的污水坑改造成公益性的文化娱乐广场。
这个项目引来了6000多元捐款。虽然数额不大,但张荒途却看得很重,原本定在12月21日举行捐赠仪式。
为此,他专门请了驻马店市领导、上蔡县主要领导,还通知了河南各大媒体。但该广场的土地问题没能顺利解决,捐款仪式也只能泡汤。不得已,他把钱又全部退给人家,还给被邀请的领导和媒体分别打电话道歉。
他对记者说:“连挂了三天吊针,才能够跟你们说话。”
●苦心经营 与时俱进
益青园占地1500平方米,被团中央认定为中国第一家民办公益性青少年教育基地。但从外观看,它就是一个普通农家小院。
张荒途让好友提字制匾“益青园”,悬于大门之上。推门进去一眼可看到“孝老山”这个景点。转身向右是主人的4间旧瓦房,向左便是有两个拱形门的南方园林式建筑。游客可以从“苦得门”入,看过“英烈林”等十余处景点后,再从“成才门”出。
益青园不大,但张荒途却充分利用每一个地方来教育青少年。
墙上或用小毛笔字或用挂匾书写着古今中外名人警句、格言,破旧的“爱晨亭”寓意时光易逝,两棵树被命名为爱情树来教育忠贞,堆起的两堆石头象征父母来传孝道,甚至厕所的帘子都是用计划生育宣传画缝制成的。
在外人看来,益青园的规模或许太小,阅览室里的书也很陈旧,但却是张荒途耐心经营了30多年的结果。他除了宣传传统的道德观外,每年都会加入新的国家大政方针,谓之与时俱进。
●两次改名 回报社会
张荒途从小叫张长来,由于家境贫寒,上到初中毕业,为生计所囿,便经招工进入洛阳一拖工作。他感觉国家照顾自己,知恩不报怎为人。于是,他把名字改为张国华。参加工作后,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发的奖状能装一大箱子。
然而,张国华却对自己恨铁不成钢,总认为壮志未酬,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愿望相距甚远。一天晚上,他愈想愈难过,便披衣起床,提笔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张荒途,寓意是若再不奋发图强,有所作为,为党为国作出较为理想的贡献,就荒废了自己的前途。
改革开放之后,他目睹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地部分青少年过于追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从而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场所,他认为,这是事关国家兴衰与长治久安的大事,若能有所作为,也算是为国分忧、为社会解难了。
●自投经费 建益青园
建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场所,就得有块地。张荒途宅院前面有一个3米深、近1000平方米的大坑,三面临路,位置适中,能把此坑用土垫平,就是块理想场地。
1978年秋,他说服老伴翟桂霞,利用假期时间,两人开始用架子车拉土填坑,鸡不叫就起床,到日落才收工,每天都要拉上四五十车土。酷热的溽暑,凛冽的寒冬,经过3年的苦战,他们终于把大坑填平。
张荒途又在上面建了4间瓦房,安装了一部打面机、一部轧油机和一部粉碎机,昼夜不停地加工面粉和轧油,把攒下来的钱投入到“益青园”建设上。直到1985年,“益青园”基本形成规模,正式挂牌免费向群众开放。
张荒途为建“益青园”总共拿出了50多万元,而他和老伴则30多年没添过一件新衣服。老两口进城,连碗素面条都舍不得吃。女儿出嫁没像样的嫁妆,儿子结婚没住上新房,而他投入的钱在当地能盖两栋别墅。有人说他是神经病,豁上老命图个啥?他坦然地说:“啥也不图,一切为了孩子。”
●影响明显 引发关注
据媒体报道,到目前,共有180多万人来“益青园”参观,留下了16本,100多万字的真情留言。
其中不乏在此受到感召、浪子回头者。党店镇翟村翟某,因缺钱脑子一热,邪念顿生,便与另一青年偷盗摩托车,被判刑3年,后悔莫及。出狱后,他到“益青园”参观学习,感悟到人生真谛,改邪归正,决心靠劳动吃饭。通过经营养殖业,生活好了起来,盖了新房,成了家立了业。
党店派出所一位同志说:“长期以来,党店镇的青少年犯罪率一直是全县最低,张荒途的‘益青园’功不可没。”
张荒途说,“益青园”的社会影响,也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团中央、省、市、县的有关领导,不断到“益青园”指导工作。张荒途也成了当地妇孺皆知的新闻人物。2002年,县委组织部领导出面,把他发展为共产党员。2009年,益青园又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50个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2010年6月,中国关工委和中央文明办将其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填坑扩园 想谋捐款
如何能让自己开创的“益青园”发展壮大,是张荒途追求的目标。他近期的打算是打响第二次填坑战役,把“益青园”旁边的另一个大坑填了,这样“益青园”面积可扩大10倍以上。
但再次填坑的打算却遭遇尴尬。有人出来说,坑是有主的,想填得拿钱买。为此,计划中的捐赠仪式也泡了汤。
为啥如此重视这次捐赠仪式,张荒途说,30多年来,这个“益青园”一直没有来自民间的慈善捐款,这次总算有人肯捐了。他记得最清楚也是唯一一次的捐款是,前几年,党店镇中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生每人捐了2毛钱,一共是1300元。接待了那么多参观者,没有人捐过钱。
公益性的“益青园”,政府不能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一下吗?上蔡县直机关李先生说,张荒途的事迹很感人,但上蔡县是个穷县,政府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实在拿不出大量资金。
在缺钱的困境下,张荒途也在尝试做些转变。捐款多的企业或者个人,可以给他们塑像也可以冠名。张荒途说:“益青园所有的东西,百年之后我都会交给政府,现在就是想留给下一代更多的精神财富。”
公益事业也需要好的商业模式
舍不得花钱修自己的屋,却拿出能盖两栋别墅的钱,为青少年建了一座“精神大厦”――益青园。70岁的张荒途,用30余年时间实践了“三平精神”,把爱的甘霖洒向人间。
在对张荒途高尚举动致以敬意时,困惑也随之而来,难道慈善就要以生活陷于困顿作为必需的成本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者不可兼得,舍利而取义,先哲的名言让许多有志之士热血沸腾,但作为光彩事业,在文明日益发达的现代化中国,有必要、更有义务让“义士”们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令人欣喜的是,在省委书记卢展工的引导、运筹下,一大批重义的企业家捐钱买公交、建文化设施,河南的慈善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
正是看到了河南出现的慈善新气象,70岁的张荒途准备转变自己原有的经营模式,引入冠名、有偿经营的商业模式。和谐社会下的义利兼顾,才能真正让慈善不成为负担,而这条新路的开拓,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