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坚持教育科学发展 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发布时间:1970年01月01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新一届政府组成后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孔玉芳副省长专门听取了汇报,并对下一步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天,又在百忙之中参加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对孔玉芳副省长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这次年度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回顾总结五年来全省教育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2008年度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推进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而奋斗。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03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扎实工作,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一是基础教育进入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全省小学、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94%和98.79%,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普通高中在校生发展到212.6万,较2002年增长6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7.7%,较2002年提高29.1个百分点。坚持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每年新增教育经费的80%用于农村教育。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并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投入41亿元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1162.7万平方米;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入10.4亿元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投入2.07亿元,完成建设面积43.8万平方米;投入6亿元完成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配置工程,惠及2.46万所学校748万名学生;投入4023万元、吸收社会资金5.04亿元实施了农村初中食堂改造工程。同时还实施了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农村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实现了农村地区最好的房子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二是职业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坚持就业拉动、订单培养,努力打造河南职教品牌。连续3年超额完成教育部下达的招生任务,在校生由2002年的89万增加到156.3万,增长76%;组建了1 8个职教集团,吸纳成员单位651家,吸收企业资金1.26亿元。职教集团经验受到陈至立国务委员和周济部长充分肯定,经验在全国推广。三是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 09.5万,较2002年增长1.3倍。在学研究生达到2.2万,增长2.5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 9.68%,提高6.68个百分点。全省高校博士学位点由1 5个增加到1 07个,硕士学位点由281个增加到845个,较2002年分别增长6.1倍和2倍。健全完善了毕业生就业政策框架体系,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4年在全国介绍经验。
2、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落实;职业教育建立了“以省辖市为主、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完善了“省和省辖市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二是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发展到5156所,较2002年增加3245所,在校生达到202.4万,增加145万。民办普通高校发展到11所,较2002年增加6所,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2.2万,增长1 6.5倍,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比例由2.7%提高到l 7.5%。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达到1 80个,在校生5.7万,世界500强高校中有1 2所与我省开展合作办学,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实现零的突破。设立了3个国家级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1个特色基地,来豫留学人员5000多人次,引进国外智力3000多人次。三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7年筹措资金43.9亿元,免除政策范围内所有学生的杂费,为609.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71万名中小学住宿生补助生活费。2003年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吸收社会资金20多亿元,共建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设施260多万平方米。省属公办高校累计利用信贷资金263亿元,偿还131亿元,54所高校新建、扩建了校区,全省普通高校新增教育资产305亿元。
3、教育结构更加优化。一是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全省小学由3.8万所调整到3.1万所,校均规模由293人提高到332人。初中由5555所调整到4946所,校均规模保持在1 000人以上。二是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比例由2002年的41.6%提高到48.1%,基本实现了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重点建设了1 00所县级骨干职教中心和1 00所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全省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32所、省级重点学校222所。评估认定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 85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300所。三是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普通高校发展到82所,较2002年,本科院校增加7所,新组建设置高职高专学校18所。省辖市均布局了高校,其中5个省辖市布局了市属本科院校,普通高校校均规模由6797人增加到1.29万人,普通本科院校由1.2万人增加到1.9万人,高校层次、学科和布局结构更加合理。
4、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一是中小学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整体规划了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开展了高校德育工作评估,全面实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得到较好落实。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开展,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 0多年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按要求配齐配强高校辅导员,全省高校辅导员队伍由2002年的1226人增加到5450人,与学生之比由1:382提高到1:198。把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全省共安排建设了119个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广泛开展了全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从2005年起,全省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部实行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正在变化,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得到减轻。三是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办学特色更加鲜明。重点培育了“郑州旅游”“少林武术”等一批河南职教品牌,切实加强实训教学环节,装备了一批学校实训设施,开展了“技能竞赛月”、“技能竞赛年”活动。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两年在全国介绍经验,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四是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15所本科院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公布结果的9所中6所获得优秀。围绕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新增专业1 770个。加强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达到3所,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人文社科基地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
5、教师素质整体提升。一是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每年明确一个主题,广泛开展了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先后树立了孙阳吉、吴玲、李松山、王生英等一大批先进教师典型。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加大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认真实施中小学教职工聘任制、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教师资格认证制和中小学校长选任制。完成了全省8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核编定岗工作,增加教师编制5.8万名,妥善安置落聘教职工4.6万名。建立和完善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选派5万余名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三是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新课程培训计划等多项活动,80多万中小学专任教师和5万多名校长得到培训,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新课程培训1 50万人次。积极开展送教下乡、送课下乡、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技能大赛等活动,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4%、99.9%、88.7%。其中,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61.8%和34.2%,较2002年分别提高30.6和1 9.1个百分点。四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认真实施“221工程”和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养认定了一批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五是高校“人才强校”工程取得显著成效。73位“两院”院士在我省高校工作,面向海内外引进79名特聘教授。重点培养了1 46名优秀中青年学者,资助了900名骨干教师,选派中青年教师623人出国留学。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002年的20.9%提高到36.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由0.91万人增加到1.91万人,在高校工作的博士由2002年的882人增加到3808人。2007年国家三大科技奖励中,我省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这三项成果的主持完成人均是“人才强校”工程资助对象。
6、教育保障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投入逐年增长,2003至2006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1323.6亿元,年均增长21.8%。2006年,教育投入总量4 1 7.9亿元,是2002年226.8亿元的1.8倍。全省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国家现行标准按时足额发放,人均年工资较2002年增长3000元。农村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较2002年分别增长10倍和11倍。全省小学、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达到4.5平方米和6.3平方米。建成了河南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速主干网,光纤总长3000公里。全省普通高校占地面积达到11.9万亩,较2002年增加6.2万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到3527.2万平方米,增加1 983.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2.1亿元,增加39.1亿元;图书馆藏书达到8093.6万册,增加4553.9万册。
7、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是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2003年以来,全省各类中职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共向社会输送200万名毕业生,完成各类职业技术培训3000多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0万人次、城镇再就业培训750万人次。全省高校为社会输送了127万余名毕业生。每万人口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由49人提高到1 11人,每万人口中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由224人提高到376人。二是高校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高校成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转化。2002至2006年,全省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1 5余亿元,承担各类科技课题1.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园高校项目127个,科技园技工贸累计收入1 5亿元,利润1.5亿元,科技园的孵化功能日益完善。三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五年来,全省高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 61项,占全省项目总数的83%。获省社科基金项目567项,占全省项目总数的81%。
8、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加强。认真开展争创“五好”基层党组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指导帮助民办普通高校建立健全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积极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大学生党员数由2002年的2.24万人增加到2007年底的9.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比例由4.9%提高到9.1%,学生党支部达2624个,基本实现了本科院校一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5年培训高校干部3.35万人次,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探索并建立了有高校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9、教育热点难点妥善解决。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2003年以来,累计筹措资金65.5亿元,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惠及农村中小学生5000多万人次;累计筹措资金30亿元,对中职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 6.6亿元,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5.2万人次。二是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每年入学率均在99%以上,基本做到了应入尽入。残疾儿童少年、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得到较好落实。建立了艾滋病家庭学生救助体系,确保艾滋病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三是办学、招生、收费行为逐步规范。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十不准》等一系列文件。加强对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的管理,引导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在各类招生工作中实施“阳光招生”,严格执行招生政策,严肃考风考纪,严格录取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招生,维护了招生的公平、公正。教育收费进一步规范,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年年都有新变化,2007年度社会综合评议行风中,教育系统满意率为90.81%,综合排名较上年提升15个位次,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
1 0、安全稳定工作成效显著。5年来,我们坚持一手抓事业发展,一手抓安全稳定,时刻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常抓不懈,严密防范。2003年夺取了教育系统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2004年开展了教育管理年活动,2005年开展了教育质量年活动,2006年开展了校园安全年活动,2007年开展了构建和谐校园活动。全省教育系统连续5年没有出现重大伤亡事件,高校持续稳定,为平安河南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厅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教育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教育督导不断加强,教育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信访工作依法推进,直属学校健康发展,语言文字、学校艺术、卫生和国防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关心下一代、老干部和妇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设备配置、电化教育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总体来看,过去的五年,是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发展速度之快、面貌变化之大、基础积累之厚都是前所未有。主要标志是实现了四大跨越,取得了十大突破:
四大跨越:一是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跨越,长期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逐步解决,“两基”国检顺利通过,义务教育进入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二是职业教育实现了由低谷徘徊到快速发展的跨越,规模逐年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三是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办学规模和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显著增加。四是办学主体实现了由单一的政府办学向多元化办学的跨越,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成为教育新的增长极。
十大突破:一是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实现突破,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制度得以确立。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取得突破,实现了由个体化、分散化办学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三是重点大学建设取得突破,郑州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教育部与省级政府共建高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在全国高校排名位次明显提升。四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突破,博士、硕士学位点数量连翻两番。五是高校人才强校工程取得突破,汇聚了院士、特聘教授、博士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六是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数量成倍增长。七是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突破,重大科研硕果累累,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八是教师工资保障取得突破,建立了按时足额发放的长效机制。九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取得突破,“奖、贷、助、补、减”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全国推广。十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一大批现代化校园成为中原大地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团结奋进、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向为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
1、坚持科学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5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唱响发展主旋律,打好质量攻坚战,坚持“五个统筹”,围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坚持规模质量并重发展高等教三个重点,先后召开了全省农村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探索并走上了一条符合河南教育实际的发展路子。
2、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5年来,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管理机制、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激发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3、坚持以人为本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5年来,我们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4、坚持依法治教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保障。依法治教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5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转变管理职能,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加强督导检查,推进了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回顾过去的五年,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教育发展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教育供给与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教育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二是教育投入与事业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各级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费不足问题。三是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安全稳定任务仍然繁重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高度重视,深入研究,认真加以解决。
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召开,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教育战线的首要任务。
(一)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统领教育工作全局。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最根本的是高举伟大旗帜。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克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最关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分析我省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联系起来学习,贯通起来把握,统筹起来实践,不断提高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各项工作的根本方针,确保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查找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上存在的差距,着眼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探索新的路子,以认识的不断提高求得发展能力的增强,以观念的不断更新求得发展局面的创新,以思想的不断解放推进事业的不断发展;要坚持学以致用,推动工作,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科学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措施,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使改革有新突破,发展有新气象,各项工作都有新成效。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要真抓实干,在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一是要解决好问题。我们党一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是解决问题,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同样离不开解决问题这个根本目的。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就必然面临新的课题。当前,我省教育和全国一样,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现在“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较为突出;国民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义务教育来看,“普九”后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从职业教育来看,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日益迫切;从高等教育来看,提升办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牢固树立解决问题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的本领,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要谋划好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要始终立足于指导今后的工作,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好本地区、本学校的发展规划。特别是高校,要围绕“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这个核心问题,完善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确定新的发展目标,研究制定新的发展举措,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是要推动好工作。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过程中,要认清形势,更多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多地看到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更多地看到我们面临的挑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加强学习,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加强学习、研究问题上,用在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上;要解放思想,尊重教育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要奋发有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克难攻坚的勇气,切实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发展上,定下来的事情就要抓紧实施、尽快推进,部署了的工作就要及时督促检查、一抓到底;要统筹协调,正确处理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在统揽全局中突出重点,在发挥优势中抓好薄弱环节;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及时掌握、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 具体情况,制订出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也为今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要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实现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把人口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强省。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自然经济中自然条件是第一资源,农业经济中土地是第一资源,工业经济中技术资本是第一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众多的社会经济资源发展中,人力资源具有优先战略地位。历史上美国追赶英国、日本追赶美国、韩国追赶西欧几国,实施的都是人力资源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联合国曾做过一项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1 08%,而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则可提高300%。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对美国l 929年至1 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后发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近33%。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表明,人力资本快速积累,是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这么多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的根本途径。2007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67.7%、1 9.68%。而同期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66%、23%,我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多百分点。同其他省份相比,2007年,山西分别为75%、24%,江西分别为67.04%、23%,江苏则分别为85.7%、37%,浙江目前高中阶段教育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