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安徽省金寨县一所乡镇学校的初三学生正在埋头苦读。 记者近日在江西、安徽、陕西等地的一些学校发现,初三、高三学生几乎全是6点前起床,晚12点半后睡觉,周末补课现象更为普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表面原因是来自学校和家长,功名化的教育价值观导致诸多扭曲现象;而深层次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过分看重升学率,减负自然成为“空中楼阁”。
一项起于民间的教育实验,一个学者的教育理想,却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影响了全国数万名教师和100多万学生。最近,"新教育实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新教育"并不排斥分数,而是反对为分数而分数,它是在心灵的教育中顺理成章地收获分数。
新教育实验:心灵的教育
"新教育"的理念最初是由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就是心灵的教育。"朱永新提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据朱永新介绍,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提出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同时,新教育实验希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和丰富的情感。
2002年9月,朱永新首先找到一所新办的中等水平的学校--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尝试着将他的教育理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对此,不少人认为,在全国普遍"轰轰烈烈讲素质,扎扎实实抓应试"的当下,他的努力无异于异想天开。然而,近5年的时间里,这项民间性质的教育试验之火已经开始燎原。截至2006年12月,新教育实验共拥有14个实验区和430所实验学校,有63423名教师,1061886名学生参与了实验。
新教育实验的主要措施:六大行动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实验"在具体措施上主要有"六大行动":
一、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新教育要求实验学校的小学生在小学6年内读完100本课外书、聆听60场精彩报告、写完600余篇日记、每月都要做一个10分钟演讲、师生网上都有一个家、6年学一项有用技能。有了这样基础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再引导他们阅读100本必要的文学经典包括哲学著作。
二、师生共写随笔: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三、聆听窗外声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其多元价值观的形成。
四、培养卓越口才:通过讲故事、演讲、座谈、讨论、辩论等活动,使教师和学生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培养其自信心,形成终身受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五、构筑理想课堂: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六、建设数码社区: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朱永新认为,作为课程、知识传递者的教师,其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难突破、最难改造的部分,从而使系统其他方面的改进劳而无功。所以,新教育实验将行动的起点放在了教师专业发展上。
一是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专门针对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进行研究,精心推荐了"教师必读书目100种"。
二是倡导老师亲自动手写文章。在新教育实验初期,教师们的随笔主要是抒情性质的,随意的,生活感悟式的。随着专业发展思考的深入,新教育实验逐渐将教师的专业写作细化为五种形式: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师生通过日记批阅、贺卡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共写),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这五种形式的教育写作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它们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三是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实验过程中,朱永新等人发现,教师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假定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而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话共同发展。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倡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利用对话来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
通过几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涌现了一大批在实验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出版个人专著、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参与学术研讨、到各地交流与讲学,在新教育实验教师中已经是普遍现象。
创新运作方式:民间运作、网站管理
作为一项民间发起的教育试验,新教育试验的运作方式也有所创新,即民间运作、网站管理。所谓民间运作,是指新教育实验是自下而上的推动教育改革的一种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一批有理想、有激情的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以及部分理论工作者以兼职的方式推动。这种运作方式,不是一般机构中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而是借鉴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更强调效率与创造力。
限于核心成员多是兼职的现实,新教育实验对实验区的管理采用了网络管理与课题管理两套系统相结合的方式。除了普通的课题管理之外,课题组在网络上构建了网络管理系统和实验学校地图,实验学校的实验资料以及过程记录在网络上同步呈现,既供课题组考查,也供教师们监督。
在资金的筹措上,新教育实验属于公益实验,不向实验学校收取一分钱的课题管理费用。在2006年以前,新教育实验的经费全部来源于朱永新教授的稿费以及讲课费。从2006年起,新教育开始与一些基金会进行合作,也开始接受一些援助以解决自身的经费问题。目前资金来源主要有:企业或个人捐助,通过与基金会的项目合作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随着实验的进一步发展,新教育也在探索不影响公益原则的前提下的造血形式。
新教育实验能够走多远?
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将"分数教育"与"心灵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在目前的应试背景下,真正实施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学生考试分数大多是不降反升。作为新教育试验的第一所学校,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开展试验以来中考成绩年年在昆山市排名第一。
然而,新教育试验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因此有人发出了新教育实验到底能够走多远的疑问?
第一是人才瓶颈。到目前为止,新教育实验更多的是靠理念驱动,朱永新教授的个人魅力和一批同行者的理想主义激情,引起了许多实验学校的认同,赢得了许多一线教师的支持。从2006年开始,新教育实验开始组建专业团队,目前已经拥有3名专业研究人员(不包括朱永新教授的博士团队),成立了新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除了专职研究人员之外,每年还将从实验区以及实验学校抽调部分特别优秀的一线老师去脱产就读访问学者一年。但是即使如此,相对于数百所实验学校,新教育实验的指导力量很薄弱,更多的时候仍然要靠网络指导。同时,要寻觅到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能够独立开发项目的顶尖级教育人才非常困难。
第二是制度瓶颈。一方面,能不能形成一种高效创新的制度体系,可能是新教育实验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另一方面,新教育能走多远,还要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包括学校所给予的制度空间。
第三是资金瓶颈。因为新教育实验的公益性,当它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时候,资金问题特别突出。随着实验学校的增多,仅实验网站的维护每年就需要至少100万元的经费,而项目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来源。因此,是否能够寻求到持久的有力的资金支撑,也是新教育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