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学招生人数4年来首次回升,增加57.6万人,大量农村儿童进入正规学校就读;中职招生增加75.8万人,使得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历史性地接近60%,高中发展瓶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高校招生增幅下降5.7个百分点,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初步实现―――教育部有关部门3月7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亮点频现,赢得了“十一五”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局。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这两天来,代表、委员们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说的这句话感触很深。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逐年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政策,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面对“新鲜出炉”的2006年教育事业发展数据,代表、委员进行了评说。
农村教育投入加大 小学招生人数回升
【数据】
2006年,全国小学招生1729.36万人,比上年增加57.61万人,是连续3年下降以来的首次明显回升。招生人数增长主要体现在农村,全国有23个省份农村小学招生规模均有所增加。全国初中招生1929.56万人,超过小学毕业生人数,这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2006年,全国初中阶段寄宿生为222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27%。全国有7个省农村初中寄宿生所占比例超过50%,全部为中西部省份,其中西藏、广西和云南3个省份该比例超过70%。
【解读】
在学龄人口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小学招生数出现回升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两免一补”政策的推行,部分农民工子女返回老家读书,使得当地小学招生人数比过去有所增加;二是由于各地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使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得以进入流入地公办小学读书。中西部农村寄宿生所占比例较高,有7个省农村初中寄宿生所占比例超过50%,表明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大力推进的农村寄宿制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点评】
全国政协常委、宁夏政协副主席朱佩玲:这说明2006年我国“普九”取得很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西部,比如我们宁夏,去年提前一年完成“普九”。统计公报显示的义务教育发展的几个数据变化,比如,小学招生人数本来是负增长,现在转为上升,且主要增量在农村,这是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取得的显著成果。尤为可喜的是,初中招生人数大于小学毕业生数,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两免一补”吸引了大量辍学的孩子返回校园,而且初中寄宿生的比例超过了半数,很好地解决了西部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很令人鼓舞!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师大校长王利民:这些统计数据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我国义务教育面貌发生这么大变化,充分说明本届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切实承担起义务教育责任。之所以有这些亮点,与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关。如“两基”攻坚、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等。在“普九”工作过程中,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所以对女童上学、控制辍学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认识,这些都说明农村教育在逐步提高。
中职扩招初见成效 普职协调实现在望
【数据】
200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招生1602.6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9.2%。其中普通高中招生871.2万人,中职招生731.4万人。中职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是高中阶段招生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中阶段普职招生比例明显缩小,2006年普职招生比例从2001年的58.3∶41.8缩小到54.3∶45.6,缩小4个百分点。
【解读】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9.2%,这是一个值得欢欣鼓舞的数字,意味着这个我国“十五”期间唯一未能实现的基础教育发展目标,终于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得以实现。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职教育的大发展。并且,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连续两年来的增速都超过了10%,如果继续保持这一增速,则今年有望提前实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的目标。
【点评】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上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守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培养出一大批各种层次的技能人才。如今大批农村孩子选择中职,毕业后除部分考入高职院校外,相当一部分中职毕业生回到农村,并带动起当地养殖业、种植业等产业的发展。在浙江,特别是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家庭工业,都给中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陈益群:产生这些变化重要的原因是,地方党政领导看到了职业教育在发展经济、提高劳动者素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了对职教的经费投入。职业教育是加速国家建设的动力源,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助推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可以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还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共同出力。
相对稳定高招规模 重点提高教育质量
【数据】
2006年,全国普通、成人本专科(高职)招生724.44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高职)招生540万人,比上年增加35.54万人,增长7.05%,增幅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全国共招收研究生39.79万人,比上年增加3.31万人,增长9.07%,增幅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
【解读】
2006年5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之后,国务院召开了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要求,部署了工作。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国务院的决定,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调控和管理的措施。正是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协调了学校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较好实现了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点评】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5月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战略决策,扩招的成就有目共睹。如今,高等教育应该更多思考的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构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里的关键在于协调学校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将这几大要素统一协调到最佳均衡点。要树立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这样一种办学理念。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唐纪良:高等教育把握发展节奏,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一方面,要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要正确处理好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数量扩大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的关系;眼前和长远的关系;规模发展与增加投入、改善条件的关系,等等。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要考虑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需要,也要考虑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要考虑规模发展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等等。(本报记者 储召生 唐景莉 余冠仕 翟帆 赵秀红 柴葳)
《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