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主线,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党的建设、一国两制和外交关系等进行了战略部署与科学安排,使中国迈入了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新的发展时期。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
布局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中。如经济建设再也不能走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劳动低收益的路子;再不能涸泽而渔、饮鸩止渴进行泡沫政绩建设、形象工程建设和数字游戏建设,而要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做到又好又快;政治建设要旗帜鲜明地确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等。
深入学习领会与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的战略部署与科学安排,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红更艳,使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统筹城乡发展
■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创新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的新要求,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两个关键”
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报告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提出了八项任务,第一位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看出,报告对此高度重视,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还特别提出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这是一个重要的新提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都要求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提出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方面,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报告还提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这是对我国城镇化道路的新表述。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且提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报告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提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这次报告对我国对外开放有了新的表述。提出要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并且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的新要求,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刘应杰 作者系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研究员)
■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垄断行业改革才刚起步,今后将成为国企改革重点,阻力和难度却不小,而垄断行业只有深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不完善,改革攻坚任务尚未完成。今后需着力抓以下几方面改革,以便为经济增长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
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党的十六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大部分国有企业已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也在逐步推进,已有宝钢、神华等19家企业按照《公司法》转制。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取得重大进展。1998年,全国国有工商企业共有23.8万户,而到2006年,国有企业户数减少至11.9万户,正好减少了一半。1997年,全国国有工商企业实现利润800亿元,而到2006年,国有企业共实现利润1.2万亿元,增长14倍。可以认为,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已走出困境,而且成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和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但是,国企改革任务还相当重。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国有中小企业太多,许多企业仍然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远未完成。垄断行业改革才刚起步,今后将成为国企改革重点,阻力和难度却不小,而垄断行业只有深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亟需完善,包括需尽快建立和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制定和明确对国有自然资源资产、金融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监管制度等。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就业岗位的主渠道,满足全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力军,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它们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继续迅速发展,到2006年,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2576万户,从业人员7500万人;私营经济已发展到497.4万户,从业人员6396万人。但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主要是有些领域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玻璃门”,看起来似乎畅通,实际进不去,或不让进去,还有就是融资困难。今后,需大力落实党和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破除各种体制障碍,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
深化财税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和政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至关重要。要深化预算制度改革,逐步把政府收入尤其是土地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接受人大和社会的监督,以约束地方政府搞政绩工程的冲动。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提高基层政府的财政保障水平。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改善民生。有条件的地区推进省管县、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方式。调整和提高资源税,开征物业税,开征燃油税等等。
深化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稳步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之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力度。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发展金融业。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前要尽快改变负利率状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境内企业、个人使用和持有外汇的限制。继续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坚持国家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控股地位,加强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等金融基础建设,确保对外开放格局下的国家金融安全。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重点有两个,一是加快发展要素市场,二是加快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同时,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培育外汇市场,发展保险市场等。要建立和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均就业的制度。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商业用地一律公开拍卖。要深化价格改革。我国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难转变,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价格受政府管制,明显偏低,资金价格低、地价低、能源价格低、水价低、矿产品价格低。要形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必须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能很好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有些资源产品价格还要反映环境损害成本,因此,需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逐步提高它们的价格。经验证明,利用价格杠杆,能最有效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提高能源价和水价等的同时,要考虑对农民和低收入群体某种补贴。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还要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规范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深化计划和规划体制改革以及投资体制改革,完善产业政策,发挥国家计划的协调作用,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此外,还要推进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等。(作者:张卓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
编者按:十七大报告详细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提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一系列既与时俱进又震聋发聩的施政纲领,例如“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结构和运行机制”等等,让人有春风拂面、耳目一新之感。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大的改革决策出台之前,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国今后5年“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概括、新任务和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对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推进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
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与十六大报告相比,十七大报告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篇幅更长,要求与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这既充分说明十六大以来我们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践推进与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也充分说明新形势新任务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不我待。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明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为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理论支撑。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总结我国近30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成就和主要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的进程中,必须始终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确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步骤方法。中国持续近30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总结近30年来中国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13亿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验千条万条,这是最根本的一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整体改革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承受的压力十分巨大。改革进程既慢不得,也急不得;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有“路线图”;既必须统一部署,又不能“一刀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任务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的客观要求,深刻分析行政管理体制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改革战略。
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个重点,统筹兼顾,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牢牢抓住“牛鼻子”,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牛鼻子”。要把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特别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在此基础上,优化设置政府机构,科学配置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政府运行机制,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健全政府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推进政府体制的系统化和整体化改革。同时必须看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项改革的连接点、交汇点和关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改革大都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的改革,是一些多年来想改但因为时机不成熟未改、或改了未改好、未改到位的改革,这就说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实已到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我国1982年以来5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所以推进顺利,成效明显,关键是坚持了党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关系,周密制定方案,准确把握时机,稳妥进行操作,逐步加以推进。这是被多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成功经验,更是在当前和今后改革进入整体配套的攻坚阶段所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
十分重视民主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手段推进和保障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大的改革决策出台之前,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真理来自基层,来自实践,来自群众;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也同样来自基层,来自实践,来自群众。要开门改革,邀请人民群众、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的同志共同参与,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民主决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过程,也就是汇集民意、集中民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任何忽视民主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关门改革,把改革封闭化和神秘化的认识与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同时,由于各级政府本身既是改革的决策者、执行者和推动者,又是改革的对象和利害关系人,因而必须依法加强对政府改革权力的约束、改革决策的规范、改革过程的控制和改革成果的巩固,严禁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影响改革决策,干扰改革进程,确保改革成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遵循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公共行政改革的有益经验和通行做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放松行政规制、缩减政府规模、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普遍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我们要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公共行政改革的成效和经验,真正把行政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看待,承认它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和做法。例如,西方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大都机构设置比较简洁,职能分工比较明确;强调宽职能、大部制,决策、执行、监督机构适度分离和相互制约;管理层次和幅度适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建立在法治化的基础之上;重视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等等。我们要在立足中国国情,立足我国的基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立足我们自己的成功经验和首创精神的前提下,有分析、有选择地学习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公共行政的理论、制度和方法,以有益于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但同时也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囫囵吞枣,不问国情,照抄照搬;二是把一些西方国家尚在探索、还不成熟的理论、制度和方法拿过来盲目套用,如前几年有少数地方和部门过度倡导与仓促推行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民营化就是一例。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法
遵循科学的改革方法至关重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求在改革方法上注重四个方面的统一。
在改革战略的谋划上,要注重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的统一。应当看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结构性和配套性。它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又自成体系。这就要求谋划改革者必须要有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的宽广视野和系统思维,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在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大背景下来整体思考、设计和推动。但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体制在每一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又有其最突出的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改革的重点,问题就是旧体制的突破口和新体制的生长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来确定改革的重点任务,弥补行政管理体制的薄弱环节,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能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没有系统思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容易被表面现象所左右,忽视它的整体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使改革遭受挫折甚至失败;而没有问题意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又会把握不住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使改革难以取得突破和实效;只有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推进,才能牢牢把握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本质、重点和关键。
在改革任务的部署上,要注重长期目标与近期重点的统一。毫无疑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全过程;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要有长期目标和总体规划,以明确改革的路径与方向,防止改革左右摇摆或走大的弯路。但与此同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又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渐进过程,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改革重点,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改革任务;因而改革又必须要有长期目标下的近期目标,总体规划下的短期安排,以确定每届政府的改革重点和部署每个年度的改革任务,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后衔接、有序推进。
在改革举措的实施上,要注重质的突破与量的积累的统一。中国的改革在本质上是一场自我革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每届政府在任期内都要有一些大的改革动作和集中的改革举措,以保证改革的实效和力度,促进行政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质的转变。但是,我们也要纠正一种误解,一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机构大调整、人员大精简的“大改革”和“硬改革”,声势很大,动作很大。实践证明,动作越大,越容易反弹,成果也越难巩固。因此,我们同时还要重视“小改革”和“软改革”,即通过一系列和风细雨、持之以恒的管理机制、方式和制度的创新,通过政风和作风的改善,来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量的转变和积累。没有这些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软改革”,太多依靠运动式的“硬改革”,成效有限,而且矛盾非常集中。相反,如果我们重视了行政管理体制的“软改革”,就为大力度的“硬改革”做好了有效的心理、管理和制度上的铺垫与准备,就为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肥沃的土壤。
在改革进程的推动上,要注重自下而上广泛参与与自上而下集中推进的统一。要有效推进改革,就必须十分重视改革的动力问题。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和广大公务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方面参与和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个方面动力机制的作用,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手段,又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呼声化作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深厚的动力,创造各种条件让人民群众和广大公务员自下而上广泛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同时,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严格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自上而下全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决不允许执行变形和实施走样。要建立健全改革的评价标准和推进机制,强化地方各级政府改革的内在动力,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以有效防止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中间层次梗阻和动力逐级递减的现象。
谋划改革战略、部署改革任务、实施改革举措、推动改革进程这4个环节环环相扣、前后衔接,构成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在这4个重要环节遵循了科学的改革方法,注重了4个方面的统一,也就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体上的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的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
(袁曙宏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明确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优先顺序
强调“两个适应”,即适应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适应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的要求,不断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十七大报告的又一个亮点,而以往强调的主要是第一个适应。这反映出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是政治体制
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强大动力,能否建立公民参与的政治体制对于能否维持政治稳定至关重要。
十七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述,指明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下一步的重点和优先顺序。这就是优先发展党内民主,优先发展基层民主,实现更多的竞争,更多的协商,更好的法治。
在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优先顺序上,十七大报告强调了“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从而明确了下一步改革的优先顺序。这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