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科学的顶层设计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价值体系,既是国家整体、民族整体的追求,也是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追求,进而可以成为每一个体、每个公民的追求。其一旦深入和内化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特殊群体,就像绚丽的阳光折射出五彩光芒,展现出价值观的差异性。只有把崇高的信仰和每个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把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和个人追求对接起来,才能有实践基础的信仰,否则信仰就成为空谈。
――顶层设计与底层驱动相结合
顶层设计与底层驱动相结合,就是把个人的追求与整体的核心价值统一起来。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是在唯物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怎样把科学信仰变成精神信仰,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仁、义、礼、智、信”,我们在摒弃其封建糟粕的同时,也不妨借鉴其部分合理的内容,特别应研究它如何通过“忠孝两全”、“三纲五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把个人的追求与整体的核心价值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要探索如何使之深入和内化到个体,成为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追求。
如果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顶层设计,真正内化为全民族每一个体都从内心滋生着的动力,才是无穷无尽的动力。有了这个动力,我们必定能够尽快在基本面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拐点”,并全面推动这一场伟大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j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为全人类的最后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和趋势。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历经时间的考验、实践的锤炼和历史的检验,其基本原理始终迸发着真理的光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而是不断要求改革和创新的制度。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健全为改革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制度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在近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反帝反封建,在现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以及在中国的成长有一种价值的追求与指向,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要求和行为准则,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这一体系以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指导,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真理性体系。同时,这一体系是人民利益的要求,是为了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内含在人民性之中。这一体系越是科学,就越能反映人民的利益;这一体系越能体现人民的要求,就越是表现为大公无私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含的公平正义就体现了人民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最广泛的认同,是我们国家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价值准则,不仅符合我们民族的心理与追求,也反映中华民族的特征与品格。同时,我们还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当今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具有世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产生时就具有世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对人类文明有巨大贡献的制度。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除原始社会外,在任何社会里都是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并存。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应当成为全体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应当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崇高追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判断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这“四个应当”既包含了主导性,又包含了包容性。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大众认同,是动员人民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共同政治理想、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探寻拓展其认同路径,则是深化大众认同的重要前提。
――凝练价值观念表达的大众传播路径
古今中外政治文化发展史表明,高度凝练是核心价值观念表达的一般规律。文化传播实践证明,高度凝练便于大众的接受和传播。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在于被国民认同和践行,认同是践行的前提,而传播则是接受和认同的前提。凝练表达必须遵循相关的基本原则。
一是集中反映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即必须以忠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为前提,同时兼顾其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是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即要注重凝练表达风格的民族化,将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与人们的民族情感相融合,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其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是贴近国家阶段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其凝练表达必须忠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现发展和进取的主题。
四是便于国民的理解和践行。要完成核心价值体系由抽象理论形态和长远目标向公民道德要求、行为准则以及现实阶段目标的转化,就得像“五讲、四美、三热爱”等一样,让民众听得懂、记得牢、做得来。
――构筑分众教育体系的主导传播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长期过程,需要构筑全覆盖的教育网络,使之逐步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行为自觉。
在构筑学校教育体系上,强调分层次、分阶段,系统安排内容。学前和小学教育应当以核心价值体系中有关社会公德、文明礼仪等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公德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中学教育应以核心价值体系中有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注重“公民、法律、责任”等意识的培养,逐步确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应着重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使之将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有机统一,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在构筑干部教育体系上,强调有重点、有目标,保证教育效果。有重点,是积极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地位观、权力观和荣辱观。有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教育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到制定和实施重大决策的过程中,体现于具体的工作实践和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范。
在构筑公民教育体系上,强调有载体、全覆盖,融入生活实际。一是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追求新风尚,培育新型农民;二是将核心价值体系融人企业决策、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培育现代企业精神,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三是将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城市和谐社区构建过程,坚持建设、教育、服务和管理并重,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打造社区居民的共同精神家园;四是将核心价值体系融人机关和事业单位建设,通过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和廉洁型机关和单位,不断提高大家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
――突出典型示范效应的引领传播路径
在信息社会,典型示范和名人效应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和推广也应当借助于典型引领的传播路径,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文化名人的示范效应,以增强对民众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党员、干部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主体,更是其实践主体与示范主体,理应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民众做出榜样,带动全社会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着力借助文化名人的公众影响作用。文化名人,是指在文化领域由于其思想、学术和专业造诣高深,在该领域或社会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人。由于备受公众关注,故其思想观点、言论行动往往会产生影响和引导公众的社会效应。促进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有必要鼓励文化名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以优秀作品和艺术创作鼓舞人的同时,通过加强自律意识,以强大的人格力量和行为魅力,塑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形象,带动广大民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
三是注重发挥行业标兵的典范引领作用。行业标兵一般都具有突出的能力和业绩,其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和爱党爱国、努力拼搏、团结协作的模范行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对其他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引领作用。促进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有必要通过树立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通过生动形象的鲜活事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念走人生活,从书本走近大众,逐步人格化,成为可亲、可信、可行的典型,以发挥其巨大的辐射和引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