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学校文化建设的进程,我们看到的现状是,一部分学校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一部分还不知所措,一部分则心不在焉;只抓景观者有之,编制空洞口号者有之,言不及义进行堆砌者有之……在能够行动的学校中,有少数在认识和措施方面也难免生出捉襟见肘之感。
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对文化的教育价值有清晰的认识,搞清楚什么是学校文化?怎样才能建设好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教育意义重大
关于学校文化定义有这样一说,即学校文化说低是学校人的生活方式,说高是他们的修养和学养。而景观虽然也传达着学校人的品位,但它只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这个定义是围绕人来讲的,反映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近年来有学者指出,学校文化建设是促进办学均衡化的根本条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不难发现,学校的文化水准不同,在理解和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方面会存在显著差异。
学校文化的结构大致可从六个方面把握,或者说需要重点建设的六种学校文化成分包括:文核,文脉,文思,文质,文成,文景。
文核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主轴中轴,基于此才能形成正确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品德行为等。这些成分是在文化整体中起着引导作用和基础作用的软性文化,必须积淀丰厚且始终坚守。学校需要承续前期的文脉,要总结和弘扬优良传统。对于有历史渊源的学校,尤其应该珍惜并利用这种传统,使之能凝聚人心,启示来者,形成经过检验的办学追求和标准。学校人的文思应该优化,而人的文质在社会观瞻上意义显著,学校应该调养其成员的心理行为形象,铸就学校人的性格气质。文而成之,就是文成;文景就是学校的人、事、景的外表。以学校景观论,用文字、符号、图画、景点、建筑等从形象方面宣示学校人对教育的理解,就构成文景。文景形于外,有一定的教育和悦目作用。
理论上分文化为硬性和软性两类,如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四种形态。前述六种,交叉重叠,可以相互解释。相较于软文化,硬文化即景观或环境文化的建设容易一些。
区域之力可提升建设品质
以一个区域之力,能够组织文化学习辅导交流,提高认识;能够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取得最佳结果;能够依靠行家里手,进行科学设计规划;能够使已经形成的观念、制度和事物发挥更大的教育力和濡染效用。
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亦有原则应该遵循。比如以先觉带动后知,以强扶薄,事事反思,步步精进。学校发展不均衡,突出反映在对教育文化理解上。有的学校厉行减负并积极推动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则沉迷于超负荷训练,求助于题海战术。要想改善这种情况,基本方法应该是抓实学校文化建设,继而才可能有效管理。文化品位高能使人深刻理解教育本质,化解减负的屏障。如成都市锦江区搞文化养校,组成教育链进行文化浸润,渐渐地提升了区域教育的品质,减负提质渐露新貌。
用好区域优势避入误区
在区域范围内建设学校文化,应该胸有前车之鉴。第一,必须吸引师生参与其过程。如果师生们冷漠对待这一活动,不愿投入精力智慧,不仅这项建设所追求的教育和文化作用难以发挥,后续影响也不易彰显。像地震极重灾区的清溪小学,请人写赋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因为师生参与,所传达的对援建者的谢忱感人至深,教育效果明显。现下,建筑和广告公司主动积极延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如果学校人不参与其中,笑话恐难避免。第二,统一规划和凸显特色。“学校应当办出自己的特色”一说,已然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欲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广览资料,广泛调研,认真归纳,精心表达。学校文化不能急就,一定需要展开为学习过程,反复琢磨,才能绘出真实的特色。第三,学校文化应有概括性和简约性。学校文化,立于思想则言简意赅,诉于文字须简明通达,铸成实物必美观简朴。第四,应该动态地呈现学校的文化诉求。一个理念,可以让师生常品常新,每次悟得出一定新意;实物空间,需要留白给学生,以便他们随时可以表达。使师生经常参与文化的解读和推演,学校文化才显得出活泼的性格而为大家钟爱。第五,为创意投一些资搞实物建设,引入商业公司对学校进行文化设计和施工就要投入资金。眼下,支付方不愿对创意付费,而只进行物质兑现。这种情况妨碍提高,常使得学校文化建设沦为家装工装。
目前有一种倾向,即将学校文化建设等同于景观建设,如此所搞出来的景观很可能就是蹩脚的“景观”。而区域协力,在硬文化建设上的显著作用,就是可使不同学校都能够建构出艺术、安全、省钱、合用的学校景观。成都市青羊区的校舍、设施,其悦目性便与此关系密切。反观区域综合评估学校文化策划、设计、操作不给力的地方,学校景观极易坠入杂物堆砌,“建设”出没有文化的文化建设。还有一些地方追求华丽外表,把建设变成烧钱运动,也可以归咎于此。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聚集和传达出真正优秀的文化品质,要用“最少的钱创造出最好的文化生活”。为此,应该根据区情校情,集区域的智慧实施,才能集思广益,超越局限。
当然,所谓区域的优势也是相对的。区域对学校搞文化建设干涉过度,也会产生雷同、简单、乏味的结果。文化现象属上层建筑,必须借重有高度的思想、厚重的文化艺术和经营基底进行学习研究,还要广纳建言,依靠群众,熟悉就近资源,发扬精益求精的作风才能把事情办好,才能筑起称得上文化的文化。
(作者系四川教育学院教授)